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6日电日前,一场特殊的“会诊”使6位陷入困境的大学毕业生重新坚定了扎根农村、建立功业的决心。
从1995年夏天开始,8位来自内蒙古、陕西、浙江等地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自发汇集到了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上的苗六营村,立志创办一个股份制生态农场。然而,三年发展,这个农场并未产生效益,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八位大学生走了两位,其他几位也在去与留间犹豫起来。
这个农场何以陷入困境?今后应该如何去办?4月10日早晨,包头市委书记胡忠带领市属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赶到了苗六营村,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他们一边走访,一边交换意见,很快摸清了农场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是没有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急于求成,却欲速而不达。农场通过政府扶持和股份融资,先后筹资31.5万元,然而这些钱没有集中用到收益快的项目上滚动发展,而是诸项工程同时上马,仅打机电井、建鸡场、猪场就花去32万元,结果一些工程无力收尾,或建起后亦无力启动。眼下正值春播高潮,农场却连入地的籽种都无力筹措。
二是管理机制不规范。农场董事会形同虚设,大小事宜皆由市水利局的一位老大学毕业生负责,决策不民主,管理有漏洞,大伙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大学生们的实践经验和吃苦精神尚有不足。农场已养了三批鸡,第一批饲料外购,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喂养,盈利8500元,第二批饲料自配,雇农民喂养,结果雏鸡成活率大大降低,不盈反亏。
胡忠在与几位大学生一一谈心之后,开出了“诊断结论”。他说,大学生们不畏环境艰苦,敢于到广阔田野施展才华,很不容易。这是对科技兴农之路的大胆探索。他们积极主动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服务,已经体现了自己的部分价值。对于年青人创办的新生事物,我们的扶持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还要在发展思路、管理机制等方面细心引导。
胡忠与市农牧局、科委、土默特右旗旗委负责人商定,立即为大学生们提供优质籽种、饲料,帮助他们迅速启动生产,同时派出得力人员帮助农场理顺机制,为下一步发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会诊”持续到中午一点圆满结束。大学生李明、张向军等人握着市委书记的手表示: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